财新传媒
2010年07月09日 13:09

范进中举与高考状元

《范进中举》一文曾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以后我又在《儒林外史》中看过,当时对范进中举后的际遇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要主动给他送钱,送礼,送地,甚至自愿投奔他当奴仆?后来学了历史,才明白其中原因。一旦成了举人,范进就能拥有很多有形或无形的特权,如大门前可以竖一根旗杆,显示主人的身分;可以比较容易地见地方官,反映民意舆情,递状子,打官司,影响司法;本人享受免除赋役和苛捐杂税的优待,家属仆佣都能发享;...

阅读全文>>
2010年06月15日 18:26

只有足球,只有娱乐

对中国人来说,南非世界杯赛大概是离政治最远的。它不仅远离我们的国家,而且很难扯上国家利益与爱国主义。不仅参赛队中没有中国队,连中国元素也极少。据报道,有一位巡边是国人,但能否上场,什么时候上场都在未定之天,自然无关大局。报道又称开幕式会有三位中国女子伴舞,大概也不会有多少粉丝,何况她们的表演转瞬即过。参赛国中虽有我们的邻国,但现在毕竟不是“最危险的时候”,或者凡事都要讲“鲜血凝成”,对其他队也不必...

阅读全文>>
2010年06月15日 18:25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为了保护

据报道,在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6月12日)即将来临之际,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风水项目是否确定为国家级名录,“专家尚在研究”。“他坦言,对一些项目不能草率地或者盲目地下结论”。“他以妈祖信仰为例解释,其中有迷信的成分,但总体上表达了人们向善、追求美好的意见,总体上应肯定。”

我赞成王副部长的观点,即“对一些民间信仰的项目,应该做一些深入的研究。我们对一般性地否定或者肯定都是反...

阅读全文>>
2010年06月15日 18:24

传统节日的基础是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圣诞节一类西方节日、外国节日在中国日渐流行。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不受重视,虽有政府大力维持,民间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似乎难挽狂澜,有些洋节甚至有取代传统节日之势。

为什么西方国家现代化程度远高于中国,物质生活与那些节日产生和流行的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却能使传统节日长盛不衰,而中国刚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才跨进现代化的门槛,大多数传统节日却已式微,甚至已经名存实亡,年轻一代已...

阅读全文>>
2010年06月15日 18:24

如果大学生不给市领导写信

冒充残疾人或老人成了少数人参观世博会时不排队的手段,靠一辆轮椅车全家受益。其实这在世博园中已非一日,参观者和媒体记者并非熟视无睹,有在已在网站上披露,有的还附有照片,境外有些媒体也大做文章。但直到有大学生给市领导写信,领导有了明确意见后,才见诸报端。

按理说,国内报道世博会的媒体阵容最强,设施最全,人员最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为什么在世博会上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后,总是要先在网上传播,或者由境...

阅读全文>>
2010年06月15日 18:22

世博会与文化交流

世博会开幕至今,参观者已超过500万。参观过世博会的人都感觉到,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世界各国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面的理念、经验和成就,也是各国、各种文化展示和交流的最佳场所。不少人欣喜地发现,陌生的异国文化居然与我们有相似之处,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所选择的未来之路往往殊途同归。欧洲发达国家与非洲欠发达都重视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但没有一个国家不强调自己的文化特色。如果说在世博会开幕之前,一些人还在担心它会...

阅读全文>>
2010年06月15日 18:20

为什么世博会不产生在中国(上)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以来,见于媒体的各种文字少说也数以万计,该说的似乎都说过了。要再找些别人和自己都没有说过的话题,实在不很容易。好在凡事都可从不同角度看,从不同方面谈,大家集中在前门,不妨往后门瞧瞧。要是后门口也已人满为患,还可从窗口窥视,或许反而见到了常人不注意的角落。

现在公认世博会是一百多年前从英国开始的,一届又一届办到今天。国际展览局创立后,俨然是一个国际组织,想申办的国家还得按规定...

阅读全文>>
2010年06月15日 18:18

诗歌为什么衰落(下)

反之,只要以起广泛的共鸣,即使是伪作,照样能千古流传,甚至有人千方百计为之辨伪。托名岳飞的《满江红》早就被指为伪作,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证据是相当充分的。制造“靖康耻”和“臣子憾”的对象是金人,可以称之为“胡虏”,比之为“匈奴”,却与“贺兰山”无关,这是伪作最大的漏洞。但由于明清以来屡次出现与岳飞时代相似的形势,很多人产生了与《满江红》所寄托的共同的感情,至于这些词句是否岳飞所作已无关紧要。

有人...

阅读全文>>
2010年06月15日 18:16

民生第一——什么样的城市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有人曾提出疑问:城市都能使生活更美好吗?城市能使所有的人生活得更美好吗?我赞成这样的质疑,因为我理解的世博会主题并不如中文字面那么简单。实际上,主题的英译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表达得更为贴切——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即生活会随着城市更加美好而变得更加美好,而不是说城市自然而然会使生活更美好,更不意味着不管什么城市都会使所有的人生活得更美好。

...

阅读全文>>
2010年06月15日 18:15

如何使理念变现实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有人不赞成,质问:“难道城市就必定能使生活更美好吗?城市也可能使生活更糟糕。”这话没有错,但我的理解这个主题所表达的是一种理念,一种祈求,即希望城市能使生活变得得美好,或者如何让城市使生活更美好。其实,主题的英译表达得更确切,“Better city, better life”——更美好的城市,(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这一理念无疑是所有的城市居民以及将成为城市居民的人所乐意接...

阅读全文>>
2010年06月15日 18:14

古今旱灾

中国古代就有后羿射日的传说:天上出现了九个太阳,大地被晒得火热,庄稼枯焦,人畜饥渴,最后由后羿射灭八个太阳,一切才恢复正常。这个神话实际是先民对长时期、大范围干旱的记忆,反映了根除旱灾的愿望。

现存史料中对旱灾的记载从未间断,《竹书纪年》载商汤时连年大旱,大致发生在公元前16世纪。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这2155年间,较大范围的干旱发生了千余次。这是由于中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逐年间的季风不稳...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23日 15:43

“就食”与“就水”

隋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九月下旬,隋文帝从长安前往洛阳,直到第二年四月才返回。为什么皇帝不在首都处理国事,却要有半年多时间住在洛阳呢?原来是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发生了饥荒,严重缺粮。关中的粮食主要靠关东供应,集中到洛阳后,运粮的船只溯黄河而上,经过三门峡天险,再进入渭河,还是逆流而上,直到长安。运输相当困难,运费很高。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到洛阳办公,实际是“就食”,即就近得到粮食供应。这样既减少了关中供...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23日 15:42

向谁宣誓

这几年不断见到一些党政官员、公职人员举行宣誓仪式,其内容既有如何忠于职守,也包括反腐倡廉,或内部进行,或公开报道,甚至有电视实况转播者,据说有的已形成制度。但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至少并不明显,甚至有誓言尚未见效,领誓者已被双规、进了班房的。

其实宣誓只是一种形式,它的基础是人的信仰。有了信仰,宣誓方能生效,否则就与儿戏无异,越隆重越公开破坏性越大——结果必定是使更多的人不再相信这类宣誓。

宣誓是不少...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01日 15:55

诗歌为什么衰落(上)

这个题目已经想了很久,却一直没有动笔,特别是为这个专栏而写。自从编者给我定了这个专栏的名称后,尽管再三说明内容可以相当宽乏,不受栏名的影响,但我总得想一些多少与此有关的题目,以免风马牛不相及让读者讥笑。岂料写了几篇后就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题材,于是千方百计,只要与小城市甚至城市多少有些关系的,想到就写,居然拖到现在。中间一度想到过这个题目,为什么?礼失求诸野,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衰落往往是从中心或最...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01日 13:15

答中国青年报记者王晶晶

1、如何界定剽窃/抄袭与学术失范,二者之间的界线在哪? 所谓“学术失范”(或不规范)泛指一切不符合学术规范的行为和结果,既包括有意识的剽窃、抄袭、造假等,也包括无意识犯下的学术上的过错(如不尊重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注明出处)和利用当时当地学术规范不健全的漏洞的取巧行为,还包括一度被当作正常现象的某些行为(如古人因抄书不便,往往仅凭记忆引用前人论述,并不区分本人与他人论点,但不可忽略当时学术活动没有经济...
阅读全文>>
2010年04月01日 13:13

答《现代快报》记者张瑜

我正在美国费城参加亚洲学会年会,因安排很紧,无法接受你的采访,请原谅。 我以前没有看过汪晖的博士论文和他的其他著作,近日也没有时间看王彬彬的文章,所以无法对此事发表具体的意见。 对学术不规范的现象都可以批评,不存在时限。当然如果以前批评过,并且已经产生效果,就不必重复。但在处理某一具体事例时,不能离开当时的实际情况。例如以前大家不太重视,因而掌握不严,或者本人不懂学术规范,错了却没有意识到。不过...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12日 00:16

注意抽样调查

某次我接到记者的电话:“上海一星期内发生了两次大学生坠楼身亡的事件,你有什么看法?”我问:“都是自杀的吗?警方有结论了吗?”“如果都是自杀的呢?”“最好等结论出来后再说。但即使都是自杀,我也很难马上发表意见。你能不能告诉我,上海全年发生了多少大学生自杀事件?大学生的自杀率是多少?如果全年的统计数很少,自杀率不高,那就只能说是凑巧两件偶然性的事时间接近。尽管这是很不幸的事,但不必看得过于严重,也不能...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12日 00:16

制定义务教育最低标准是教育均衡的基本保证

教育均衡涉及社会各方面的条件,并非轻易办得到,也不存在绝对的均衡。但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不断缩小不应有的差距,因此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准,要在全国范围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标准是完全做得到的。但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严重差距,甚至在同一个行政区、同一座城市,富裕发达地区与相对贫困地区用于义务教育的人均经费可以相差10倍,更不用说全国范围内的差距。何况在富裕发达地区的...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12日 00:15

教育经费占GDP4%难在哪里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表示要在2012年达到教育经费占GDP的4%“困难很大”。我相信,副部长说的都是实情,但还是不胜惊奇。因为《纲要》如果通过,就不是教育部或教育界的纲要,而是国家的纲要。如果全国人大批准,就具有法律的权威,政府必须执行。财政部是国务院的下属,它的职责是执行财政,是没有资格改变财政预算的比例的。4%不是一个绝对数字,而是随着GDP变化的。如果说到...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12日 00:11

零容忍还是零作为

去年3月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我在联组发言中向中央领导汇报了学术腐败猖獗的例子,在另一次会上又向另一位中央领导和教育部长汇报了有关情况。会后不久,教育部长专门召开座谈会,宣布对学术腐败要零容忍。一经报道,立即引起很大反响,特别是在教育界,以为有了部长立场如此鲜明,态度如此坚决,学术腐败即使不能全部根除,也会受到严惩痛击。教育部即使不敢打老虎,也得拍几个比较大的苍蝇,以起到杀鸡警猴的效果。一年快满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