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1年02月14日 10:13

怀疑和想象是创新的前提

人类认识世界——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是一个漫长而无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知识,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观念和理论。稍有哲学常识的人都明白,这些知识、观念和理论绝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谬误,有的是建立在谬误的基础上的。即使至今仍被认为无瑕可击的,至多也只是相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保持其正确性。如果没有人对它们提出怀疑和挑战,是不会进步和完善的。怀疑不一定正确,但排除...

阅读全文>>
2011年02月14日 10:11

风物长宜放眼量

这个冬天的气候颇不不寻常,北方不少地方创造了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温,在南方多数地方雨雪频繁时,北方不少地方持续无雨,旱象严重。北京已百日无雨,且至今未下过一次雪,破了60年的记录。美国、欧洲、韩国、日本的大雪和澳大利亚、巴西的洪水都是近年罕见,已成灾害。有关科学家事后分析得头头是道,并重申全球变暖已成事实,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气温最高的一年。但事先却缺乏可信的预测,对全球变暖的标准也只是一个很玄的“平均温...

阅读全文>>
2011年01月31日 18:18

“大年”的意义——敬天崇祖

民间至今将春节称为“大年”,言下之意,法律意义上的新年——公历1月1日只是“小年”,真正的年非农历正月初一莫属。

这自然是传统使然。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2年)开始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从此中国人都是在农历正月初一过新年的,只有4次例外,即王莽初始元年至地皇四年(公元8-24年)、魏明帝青龙五年至景初三年(237-239年)改以十二月为岁首,武则天载初元年至圣历二年(690-699年)、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曾以十一...

阅读全文>>
2011年01月31日 18:17

什么样的城市能使居民的生活更美好

在世博会举办期间,最引人瞩目的议题自然是这次世博会的主题——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议论的焦点不在于城市是否应该使生活更美好,而是什么样的城市才能使生活更美好,同样的城市能不能使所有的居民都过上美好生活。这正是城市发展的本质所在,当然不会随着世博会的闭幕而淡出全社会的关注。

任何城市居民的主体,应该是既非富人亦非穷人的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贫富的标准是该城市的平均水准,因而城市生活是否美好的主要标准就是他们...

阅读全文>>
2011年01月31日 18:10

城市品性

品性,也可以称为品格,本来是用来衡量人类的一种尺度或标准,以后也用之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或物质的产物,如艺术品、文学作品、学术成果、建筑物、景观等,自然也能包括城市。

我的理解,所谓品性,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品,一般可以理解为类型和属性。在比较、评价、鉴赏的过程中,只有同一类型或相近类型,才有实际意义。一是性,某一事物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具体内容及其具体的或抽象的表现。

就城市而言,品,主要体现在...

阅读全文>>
2011年01月31日 18:09

铁路部门能否主动提供绕道优惠车票

在外国旅行,如通过旅行社订机票,往往会被推荐一种廉价机票——价格便宜,却必须绕道。有一次我从波士顿去芝加哥,直达航班只要2小时,票价200多美元,旅行社推荐的一种票只要几十美元,但必须转2次机,绕道南方的休斯顿,费时10小时。航空公司并不吃亏,因为这是利用空座,如果买不出去的话一分钱也收不回。休斯顿是那家航空公司的母港,航班要去那里维修补给,即使乘客少也不会取消。

由此想到,春运期间铁路部门能否主动提供...

阅读全文>>
2011年01月31日 18:05

在城,在乡?

据已经公布的统计数字,中国有几个特大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即使将这些城市的流动人口也统计在内,它们的人均GDP也算得上中等发达了。在国际上,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到这样程度时,都会出现人口由城市中心迁往边缘,由大城市迁往中小城市,由城市迁往乡村。但在中国,却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潮流,是什么原因呢?

前几年,我曾多次与博士生讨论过明清江南的一种现象——离职或退休官员、士大夫更喜欢住在小市镇或乡下,而不是在...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12日 22:17

中国人的信仰(下)

其实早在先秦时代,学者已经明白:“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统治者再有权威和暴力,总会有人敢于对抗。人网再密,总有漏洞。唯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神力无穷,没有哪个人逃脱得了。所以有时、有人明知这些不过是吓唬人的鬼话神话,甚至是自己骗出来的,但还是要以假乱真,弄假成真,大多是为了善良的目的,以便对潜在的罪犯产生心理上的震慑,使民众特别是孩童对“天地君亲师”、法律、伦理、传统、自然现象都保持敬畏。...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12日 22:16

中国人的信仰(上)

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常有人问起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当他们得知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时,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是中国的实际,并且至少已经存在了二三千年。不过他们大概并不了解,虽然中国人大多没有宗教信仰,却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信仰。

近来儒家学说得到主流肯定,于是有人声称中国人在历史上都信奉儒家学说,信仰孔孟之道。翻开历史,表面上似乎的确如此。特别是宋元以降,上至君相鸿儒,下至吏员生童,甚至贩夫走卒,无...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12日 22:14

天行有常

还在读中学时,语文课本中教过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话。在当时形势下,老师一再强调荀子的唯物主义精神。现在有些人颇不以此话为然,我还是深信不疑。

用今天的话来解释,荀子的意思就是:自然界的运行演变有其长期的规律,不会因为尧在位而存在,也不会由于桀当政而消亡。

就拿气候变迁来说,现在动辄称之为全球变暖,什么灾害都归咎于全球变暖,似乎自然界只有这一个因素,似乎这一因素已在主宰一切。

今夏...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12日 22:09

人口国策的坚持与调整

1994年7月,我在当年第3期《世纪》发表了《中国人口:21世纪的忧思和希望》一文,曾斗胆预言和建议: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人口政策,能使中国的人口得到更合理的控制。在人口适度增长的同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够有较快的提高。到21世纪中期,中国人口将达到顶峰,然后逐渐有所下降,最终维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数量。21世纪将使我们对人口的忧思成为过去,而将希望变为现实。

 在具体操作...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12日 22:05

我看过《泥石流》

最近,泥石流肆虐,在不少地方造成巨大的灾害。媒体就此采访我,或要我介绍以往发生过的泥石流灾害,以为这与我的历史地理背景有关。其实,我知道泥石流早在我读研究生之前。我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过泥石流,却看过一部名为《泥石流》的科教影片,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大致掌握了有关泥石流的基本知识,至今受益。

记得是在文革前,我读高中时。那时在西藏路、南京路口现在新世界商厦的位置有一家红旗电影院,专门放新闻片和纪录片,票...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12日 21:55

曹操墓事答《南方都市报》记者问

答《南方都市报》记者问

1, 您听说闫沛东拿出“铁证”(徐姓村民的签字书,承认参与曹操墓伪造工作)这件事了吗?您觉得他拿出的证据可信度如何?

我见到了报道。他的举报已超出了学术争论的范围,也不是公众所能判断。如果他的举报是实,对方已涉及犯罪,性质比“周老虎”还严重。如他造假诬告,则他本人就是犯罪。无论如何,公安部门应该进行调查。政府应有作为,不能听任这类行为造成更大的恶劣影响。

2,我看到1月份这个墓...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12日 21:53

这样的上座率有什么意义

当铁道部发言人宣布高铁的上座率高达120%时,我和多数对高铁运行状况稍有了解的人一样,颇感意外。因为自从7月1日沪宁城际高铁开通以来,我已乘过6次。除了7月1日当天是买的VIP票,坐在车尾(事先报道可坐在车头,上车后才知道车头的VIP座根本不开放),看不到其他车厢的情况外,其他5次都看到车厢中的空座,有时看到一节车厢内的乘客不到一半。就是那间VIP座,8个座位也只有5位乘客。不过铁道部运输局综合部主任李军的说法,我才...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12日 21:50

臭虫与蚊子

据美国媒体报道,纽约近来臭虫猖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时代华纳位于曼哈顿的总部即将被臭虫“攻陷”。知名品牌内衣“维多利亚的秘密”夏季特卖促销时,竟有客人在内衣上发现臭虫。在富人聚集的上东区,居然也发现了大量臭虫的踪迹。此外,纽约的银行、食品店、学校、诊所,甚至住家,都�%8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12日 21:49

在城,在乡?

据已经公布的统计数字,中国有几个特大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即使将这些城市的流动人口也统计在内,它们的人均GDP也算得上中等发达了。在国际上,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到这样程度时,都会出现人口由城市中心迁往边缘,由大城市迁往中小城市,由城市迁往乡村。但在中国,却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潮流,是什么原因呢?

前几年,我曾多次与博士生讨论过明清江南的一种现象——离职或退休官员、士大夫更喜欢住在小市镇或乡下,而不是在...

阅读全文>>
2010年12月12日 21:14

《清明上河图》——中国古代城市智慧的结晶

参观过中国馆的人无不对那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会动”的技术含量并不很高,在世博园里,比那幅图更会动,动得更复杂的展品还可以见到不少。《清明上河图》固然气势恢宏,但与沙特阿拉伯馆中的超大三D屏幕相比,那幅图的尺寸也不能相比。真正吸引人的,还是图中的场景所显示的宋代开封丰富的城市生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智慧。

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进展,中国的城市历史正在不断改写...

阅读全文>>
2010年07月22日 11:42

地名就是地名

地名就是地名——一个特定的、有明确范围的空间的名称,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一个地方或一个地域范围的代表或识别标志,因而应该尽可能保持稳定。这本来是一种常识,也是地名使用的惯例,近年来却刮起了一股改名风,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地名并非不能改。比如由于中国领土辽阔,地名众多,在命名的过程中免不了出现同名,如果全国出现同名县,一省出现同名城镇,一市出现同名道路,一县出现同名乡,必定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因此对已出...

阅读全文>>
2010年07月09日 13:15

形式那么重要吗

最近,胡锦涛主席到达美国时,我驻美机构没有像以前那样,组织人员在机场持横幅花束欢迎。据报道,这是中央实行的外交礼仪改革,从胡主席访美开始。

本来,经过多次改革,我国的外交礼仪已经越来越节俭务实。例如,国家领导人出访时已不组织群众到机场欢送,新闻报道也只发消息,不发照片与视频。但记不得从哪一年起,在国家领导人到达出访国家时,都出现了当地华人手持中文横幅和花束,高呼“热烈欢迎”的场面。开始以为只是海外...

阅读全文>>
2010年07月09日 13:12

信仰缺失  风水盛行

近年来,风水日益兴盛,是不争的事实。据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一些重要的建筑,包括公共建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成,很少有不请风水师的,只是在经费开支中被列为“咨询费”、“管理费”之类而已。高官、富商、巨星、名流之中,信风水,请人看风水,照风水师的指点行事的不在少数。如果说,以往对风水还要遮遮盖盖,披上“科学”、“生态”、“地理”的外衣,现在已经亮出“传统文化”、“东方智慧”、“天人合一”的大旗登堂入室...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