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泥石流肆虐,在不少地方造成巨大的灾害。媒体就此采访我,或要我介绍以往发生过的泥石流灾害,以为这与我的历史地理背景有关。其实,我知道泥石流早在我读研究生之前。我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过泥石流,却看过一部名为《泥石流》的科教影片,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大致掌握了有关泥石流的基本知识,至今受益。

记得是在文革前,我读高中时。那时在西藏路、南京路口现在新世界商厦的位置有一家红旗电影院,专门放新闻片和纪录片,票价比一般电影院便宜,往往一组新闻纪录片或科教片合在一起放,我经常去,《泥石流》就是在那里看的。

我还记得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从山谷里涌出的泥浆似的洪流挟着岩石、树木呼啸而下,所到之处,树倒路断,桥毁屋摧。灾害过后,谷中留下数十吨的巨石,溪水又成了清彻的细流。通过动画与解释,我明白了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土和水,只有饱和的泥浆才能产生推得动巨石的力量,才有那么大的破坏力。所以要消除泥石流,就必须避免水与土的结合。我也看到了治理泥石流的实例,看到了泥石流的观察站和预报的方法。记得影片中还说明,目前人类还没有办法控制泥石流的爆发,所以建筑物和居民点要尽量避开泥石流的多发区。

这部影片拍得很生动,概念明确,中学生也能看懂记住,我有关泥石流的知识就是这样获得的。1996年夏天我在西藏阿里地区考察,我注意到每晚宿营时,藏族司机都要找到他们熟悉的地方搭帐篷,特别会避开山坡前的水流,说:“别看这水小小的,发起来可不得了。”我明白,这是要防泥石流。在台湾山区旅行,不时看到“落石”和“土石流”的警示,“土石流”就是我们所称的“泥石流”。

可是现在,这类科教片已经看不到了。电视台虽然也有打着“科学探索”旗号的栏目,播的节目却往往故弄玄虚,甚至完全不讲科学,违背事实。据说,某主流电视台某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竟是一条七十多岁老太怀孕的假新闻。地理教科书中虽有地质灾害的内容,由于地理不是高考必备,本身就不受重视,就是选修的学生也满足于通过考试。所以公众越来越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连媒体的记者、编辑也只能临渴掘井。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叠溪大地震曾形成堰塞湖,以后酿成巨灾,因此要注意是否有堰塞湖。因为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堰塞湖,我只能作详细的解释。某大报登出名词解释,竟用了“火山堰塞湖”,显然不知道还有地震堰塞湖。

我希望能看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内容的科教片,实在没有,不妨将《泥石流》找出来重播。

话题:



0

推荐

葛剑雄

葛剑雄

107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出生于浙江湖州。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地圈生物圈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历史人口委员会委员,HISTORICAL GEOGRAPHY编委,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等。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