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胡锦涛主席到达美国时,我驻美机构没有像以前那样,组织人员在机场持横幅花束欢迎。据报道,这是中央实行的外交礼仪改革,从胡主席访美开始。
本来,经过多次改革,我国的外交礼仪已经越来越节俭务实。例如,国家领导人出访时已不组织群众到机场欢送,新闻报道也只发消息,不发照片与视频。但记不得从哪一年起,在国家领导人到达出访国家时,都出现了当地华人手持中文横幅和花束,高呼“热烈欢迎”的场面。开始以为只是海外华人的自发行动,或由当地华人社团组织的,后来才知道这是驻外使领馆的一项任务,凡国家领导人到访,必须按规格组织相应的人员到机场迎送。有些国家华人有限,又都有自己的工作,动员不易,往往还得花些钱。
其实,如何欢迎到访的本国领导人,首先应该尊重所在国的习惯,其次应该与国内一样,体现从简务实的改革精神,不要追求形式。
更重要的是,在国内的重大活动中,也应进行这样的改革,而不要倒退。
1977年我“当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参加文革后刚恢复的省市级人代会。开幕那天,代表们早早入座,静候良久,然后主席台成员从台上入座,但主席台的第一排还是空着。又过了一回,主席台上华灯齐放,乐队奏乐(记不得是哪一首,好象是《大海航行靠舵手》),记者们的镜头都对准主席台左侧,此时市领导鱼贯而入,全场(包括主席台上已入席的成员)起立鼓掌,直到领导人全部就座。
中央的会议也是如此。中共十一大召开时,在电视中看到,乐队高奏《交城山》(记得前两句歌词是“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交城出了一个华政委”),全场起立鼓掌,华国锋率主席台前排成员登上主席台。
但三中全会后,从中央到地方,会风大变。在电视中看到,“两会”开幕时,台上台下都是自由入座,主席台前排的领导也与其他成员一样,没有等大家坐好后再按规定的次序鱼贯而入,有的还走到其他座位前谈笑问候,等开幕时间一到,主持人立即宣布开会。到我出席那届市人大最后一次大会时,已经没有全场起立,鼓掌欢迎领导人登上主席台就座的形式了。
但现在,除了《交城山》换成迎宾曲以外,其他形式都恢复了。从9点半开始,广播中就一遍遍播出“会议马上就要开始”,要求全体代表或委员进入会场。40分起,主席台成员开始登台。55分,最后一遍广播,台上台下已全部就座静候,记者聚焦主席台左侧。10点正,乐声响起,党和国家领导人按次序登台,全场起立鼓掌。
形式有那么重要吗?三中全会后的新风为什么不能持久呢?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