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前夕,有人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天中国更自信了吗?

如果这是就中国这个国家而言,那么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因为无论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速度、对全球重大事务的影响、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中国人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力等等,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民族或民族共同体更具有自信心,是完全正常的。

至于就具体的中国人而言,一般来说也应该更自信了。但究竟多少人自信,多少人不够自信,多少人缺乏自信以至自卑,又有多少人过分自信,或者表面自信内心却自卑,都必须建立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仅仅根据一般的印象就妄下结论,不但毫无意义,而且会误导舆论。不过,即使有一些国人缺乏自信甚至自卑,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爱国,而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掌握的信息不同,其中多数人也是出于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才更加谨慎或过于忧虑。

重要的是,我们的自信应该建立在对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的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未来的信念的基础上。

从历史的表象看,近代以前的中国从来都充满自信。不用说汉唐时代,就是到了鸦片战争失败后的清朝,道光皇帝和他的臣民不还都坚信大清帝国无论哪一方面都胜过英、法等属于夷狄的“蕞尔小国”吗?实际上,坚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周人根本不知道在他们之前已有过巴比伦和埃及,东汉时尽管已有人知道西方有一个“大秦国”却并不了解罗马帝国的实际状况,处于“开天盛世”的唐朝人也不知道令高仙芝全军覆没的“黑衣大食”究竟是何方神圣。这样的自信,实际是建立在封闭和自大的基础上的。但由于中国当时的确是东亚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也没有受到外部势力的威胁或外来文明的挑战,这种自信依然起着积极作用。但到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先进地位不复存在时,盲目的自信尽管能奏效于一时,最终却导致理想的破灭和信心的丧失。当自己的经济濒于崩溃时,还以为有三分之二的人民在等我们去解放,这样的“自信”又能持续多久?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才有了真正的自信,因为我们完全知道中国在很多方面还很落后,经济总量虽已进入世界前列,人均指标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我们从进步中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并且坚信自己选定的持续发展目标及和谐生活方式,不必事事争先、样样攀比。在弘扬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我们不讳言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承认中国文化本身的局限。在欣赏、理解其他文化的同时,也理直气壮地拒绝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或我们不愿接受的观念。

有了这样的自信,我们就能继承中国一种优良的传统——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张骞通西域带回葡萄苜蓿,“胡床”的引入彻底改变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西域的“胡乐”、“龟兹乐”演变成民乐、国乐,外来的佛教成为本土化的禅宗,阿拉伯人的航海经验融入郑和航海的“针路”并画入元明时期的地图,康熙任用西方传教士在全国测绘并编成当时最先进的地图,都曾丰富了中国文化,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今天,既然我们已经了解自己的不足,当然会更自觉、更大胆地采纳世界上的先进文化。

我相信,中国人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强,具有自信心的人会越来越多。

话题:



0

推荐

葛剑雄

葛剑雄

107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出生于浙江湖州。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地圈生物圈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历史人口委员会委员,HISTORICAL GEOGRAPHY编委,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等。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

文章